EP15:容積移轉案例與優缺點是什麼呢?
• 台北市目前共有多少公共設施保留地?
根據 2019 年的通盤檢討資料統計,台北市目前有 7,325 公頃的公共設施保留地,其中有 793 公頃 ( 約為 239.8萬坪 ) 為私有,占比約為 10%。
• 以公共設施保留地作容積移轉的案例?
1. 陶珠隱園:部分以道路用地移入容積。
2. 蘆洲李宅、大稻埕:以古蹟移出容積。
• 作為建設公司,要以何種方式和管道,透過容積移轉取得更多的樓地板面積?
1. 直接向專門出售容積移轉的公司購買
2. 自購
• 可建築基地所轉入的量體是否有上限?
有的,一般而言為基準容積的 30%,若位於都更或重劃區的範圍可達到 40%,同時縣市政府會依照個案進行評定。
容積移轉遇到什麼困境或有造成哪些效果?
1. 容積過度集中於高房價或特定地區:造成這些地區環境上的壓力,以台北市為例,多集中在中山區、內湖區和信義區。
2. 缺乏公開透明的資訊及交易的平台:資訊集中在少數人中,地主無法獲得完整的財產權補償及保障,獲利多流入錢客或建商手中,且無完善的平台導致市場價格過於混亂。
3. 換算公式不合理:原公共設施保留地無容積率,因此產生許多無中生有的容積。
4. 容積移入的地區之現有公共設施無法負荷:容積移入帶來更多人口,政府因此需劃定更多公共設施用地,造成問題不斷地惡性循環。
5. 現今河川也納入成為容積移轉的送出基地
延伸閱讀 >> 瑞普萊坊【房產真心話】Volume 0026:容積移轉是什麼? |
是否有明確的總量管制,是需要思考的問題?
• 解決方法
台北市的代金制度,申請量的 50% 來自捐贈公共設施保留地,50% 來自代金,由於代金為透過估價方式評估建商購買容積的合理金額,建商直接向政府的容積銀行購買,政府再將所得金額利用標購的方式,再向公保地地主購買公保地。
➜ 交易量及價格透明化,減少有人從中賺取利差。
➜ 增加取得公保地的效率
➜ 因脫離自有市場交易,標售底價約為公告現值的 15%,價格過低導致地主無法獲得合理補償。
你還可以在這些平台收聽! 【 Spotify | KKBOX 】
相關文章 |
精選焦點 房價為何一直漲?四大因素不可不知! |
|
精選焦點 容積移轉是什麼?又有什麼條件和利益? |